文之滨海 化成天下——我区多元融合打造文化滨海侧记
发布时间:
2018-01-02 10:43
来源:
“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传承发展的血脉和精神家园。”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,是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走向成熟走向发展的必要根基。近年来,特别是今年以来,我区找准文化自信落脚点,不断锻造文化自信生命力,在挖掘自身文化潜力的同时,积极将滨海渔盐文化、海洋文化、旅游文化、红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传承发扬渗透进城市的每一个角落,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和耀眼的光环。

特色文化 多元融合
滨海地处渤海湾畔,世代耕海牧渔积淀着深厚的海洋文化。近年来,滨海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,立足丰厚的文化资源,深入挖掘风筝文化、渔盐文化、海洋文化丰富底蕴,着力提升滨海旅游文化软实力,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。
依托丰厚的渔盐文化,我区大力发展渔盐文化旅游产业,积极将民间节会活动打造为民俗文化品牌,将传承久远的北海民俗“祭海节”“二月二龙抬头”渔盐文化民俗节赋予新的涵义呈现在公众面前。北海民俗祭海节在2016年被列为潍坊市春节期间44项重点文化活动之一,2017年被列为“品牌潍坊”建设“一七六”行动重点项目,目前已被列入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议名单。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,来自潍坊周边及本地的盐民、渔民和滨海民众自发组织汇聚一起,敲锣打鼓,拜祭“龙王”“盐神”,并开展舞狮舞龙、秧歌旱船等多项民俗文化活动,呈现出海洋文化遗产的繁荣之景,同时也为滨海旅游发展注入着历史的厚重与人文情怀,树立起了独具一格的渔盐旅游品牌。
同时我区以海洋文化为基点,加快转调创步伐,按照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新理念,依托白浪河水系生态轴线、黄金海岸线优势资源,加快建设白浪河休闲观光走廊、温泉度假村、生态园林住宅、游艇码头、内河沙滩,积极构建多业态旅游产业体系,并借力风筝文化,助推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发展。记者了解到,自2011年我区举办首届中国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邀请赛以来,已成功举办了九届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邀请赛,并在此基础上,从2016年开始升格为世界竞标赛,赛事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,现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风筝冲浪赛事之一。而且连续多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在我区的成功举办,也进一步推进了滨海旅游与风筝文化、海洋元素以及现代体育元素的深度融合,坚定了滨海打造潍坊北部沿海蓝色产业带,滨海特色城镇带,滨海风光旅游带的决心,闪耀出滨海对外展示的多元化旅游文化品牌。
公共文化 服务大众
加强文化建设,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,着力打通文化惠民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近年来,不断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,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城市发展和公共文化建设的硕果。
“软硬兼施”。我区把家风系列活动与文明创建、四德工程结合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,把优良的滨海家风文化进一步发扬,并通过各类文化活动,发挥典型带动作用,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,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肯定。王桂杰介绍,今年以来我区坚持常态化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,引导民间文艺社团和协会组织开展采风、创作活动,每年开展经典诵读、国学普及、乡村巡演以及群众自发文化活动150多场次,农村数字电影放映600余场,深入推进“家风、民风、村风”主题创建活动,并通过百姓春节联欢晚会、“未来之声”音乐会、“加速蓝色跨越 唱响魅力滨海”群众文艺大联欢、“一村一场戏”文艺进基层演出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,弘扬主旋律,传承好传统,进一步丰富群众生活,便捷基层文化服务。“让百姓读好一本书,跳美一支舞,以文化熏染生活,提升生活内在质量,在全区喜迎十九大的浓厚氛围里,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旧任重道远。”王桂杰说道。
红色文化 凝聚力量
传承红色文化,将滨海人革命战争年代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永续流传。近年来,抢救挖掘红色历史成为滨海人的当务之急。《滨海烽火》展现了当年寿潍根据地丰厚的红色人文,成为我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普及读物;《红色七里庄》《弥水圣地,红星闪耀》反映了大家洼街道七里庄村、南陈村革命先贤支前参战的英雄故事……闪耀党性光辉的红色文化成为了滨海发展中强大的精神动力。
抗日战争时期,潍坊滨海地区曾是山东的主战场之一,是著名的红色‘渤海走廊’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清东根据地、寿潍县、昌潍县的指挥核心区,是昌潍独立团、清东军分区等的作战大后方。如今尽管硝烟弥漫的革命岁月早已远去,但革命文化的丰富历史内涵和重要时代价值却历久弥新。“抗日战争时期,我们七里庄村是周边地区抗战的重要根据地。当年我们村有31户家庭一门多人参军参战,最多的一家四人参军,产生了17名革命烈士。”七里庄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强介绍,七里庄村是大家洼街道烈士最多的村居,目前在册的有38位各个时期的烈士,可见村庄红色基因的强大和革命氛围的浓厚。“很多人牺牲时很年轻,有人至今还长眠于异乡,所以充分挖掘史料,还原抗战时期七里庄村人真实的精神面貌,是我们后辈必须铭记和努力去做的。”与七里庄村紧邻的南陈村同样拥有悠久的革命历史,从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,动荡的年代里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志士。南陈村党支部书记孙志春介绍,坚持文化党建引领,整理搜集村居红色革命历史是他们南陈村 “两委”及广大党员深化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的一部分,他们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红色革命教育,并把《弥水圣地,红星闪耀》作为自编教材,应用到村里57名党员学习及村民的集体教育中。孙志春表示,为进一步将基层党建做实做透,他们整理了南陈村自1938年以来的15届村党支部书记的资料展板,形象展现了红色历史中南陈村的变迁与发展。
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,为滨海人打开了解革命历史的大门。滨海清东红色历史研究中心应运而生,该中心致力于挖掘、整理近百年来,滨海仁人志士事迹,还原滨海抗战革命历史,让鲜活的英雄故事成为后人奋进的力量源泉;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在滨海设立分会,以加快滨海红色文化资源挖掘、保护工作,并围绕潍坊“文化名市”建设要求,积极培育“红色文化教育基地” “红色文化创作基地”,加大滨海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,积极为滨海“四个城市”建设凝聚发展正能量……用行动诠释文化的力量,用历史汇聚精神的锋芒,“红色文化对现代社会是宝贵的教育财富。”抗战时期清河特委书记景晓村之子景东海,在滨海探访多位革命先贤后人后感慨十分。走近滨海,感受红色文化的厚重;身在滨海,领悟革命精神的真谛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段历史,注目滨海继往开来的胸怀和大气,滨海红色文化如涓涓细流为滨海城市建设注入着坚韧,更如磐石之基为滨海发展夯实着精神的力量。
文化建设犹如生命根系,在绵延的历史长河里,孕育着滨海的城市精髓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,文化汇聚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,作为一种社会共识、社会思潮引领着滨海人道德素质的提高、精神生活的丰富。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,用文化的力量打造文化滨海,滨海人正用行动告诉世界!